“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作者:李玉兰  时间:2010-11-02 07:35:58  点击率:458810

“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肥东县石塘学区中心学校课题组

20097月,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及肥东县教育局关于《有效研修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统一部署,我校承担了《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任务。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工作,坚持全员参与与骨干引领相结合;坚持理论研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前研讨、课后反思与再实践相结合;坚持统一布置,分工协作相结合,分阶段坚持不懈地探索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办学效率。

    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实施,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立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搭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真正落实“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全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建构,又注重人格塑造;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个性培养的优质课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了闪光的体现。

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彻底走出旧教学框架的阴影,从而干扰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具体表现为:备课就是写或抄名师教案,重课堂操作流程的编写,轻学生思维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上课重预设,轻生成,问题一串串,挤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问题的讨论重答案,轻过程。作业布置重数量,轻质量。重视课前备课,忽视课后的反思小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现有知识状况,忙于应付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缺乏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究变成了低效的放羊,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的无聊提问,一些电教媒体的运用成了花里胡哨的摆设……。然而,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有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研究,它有利于教师转变观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可以看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式,是教师在研究与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镇级中心校,服务对象是周围的农村孩子,这些对象,留守孩子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教学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态度以及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家长对学校的办学行为满意度不是很高,周边学校的老师认为中心校所起的示范作用不是很突出。历年教学综合检测在全镇名列前茅的教师寥寥无几。鉴于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它是学校发展的亟待需求,更是打造本地区示范学校的有力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定位在对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最优化。

(三)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每位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思教学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反思自己是否更有效地组织教学。逐步养成勤反思的好习惯,从而让自己在反思与实践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构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

(二)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力求达到肥东县教育局提出的“一个重点”、“两个基本”、“三个意识”、“四个发展”和“五种精神”的要求。

(三)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我校教师有效教学的观念,掌握促进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提升的基本策略和有效教学的评价要素,自觉养成有效教学反思的习惯,使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达到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全县一流的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确定以“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为研究课题,下设两个子课题,分别为《有效教学策略性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在县《有效研修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为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我校抓实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一结合、二发挥、三定、四统一”。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发挥集体智慧和优势;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习题、统一单元测试题。集体备课务实求效,杜绝流于形式,搞走过场。

(二)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

1、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每节课应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白本堂课的目标,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此目标。

2、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重视“双基”的落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把班级分化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5、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开展自主学习

学校为每个教研组配备电脑,要求教师每周网上学习两次以上,亲身感知前沿教育理论,观看名师教学视频,筛选优秀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提升专业素养。

2、开展课例研讨

每月由教研组长负责精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上的名师教学视频,开展“观课-仿课-议课-反思”活动,使现代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开展专题研究

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学校、教学常规相结合,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相结合,与校本研究向结合,同一年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自个性特色的创造性的学生,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4、强化教学反思

教师要以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坚持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以此来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达到反思昨天,扬长避短;审视今天,与时俱进;前瞻明天,开拓创新的专业发展目的。

5、以赛代训

举行新教师上课技能赛,骨干教师优质课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并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实行名师带动战略,采取“一帮一”等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促使骨干教师向名教师转化。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1、抓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充分体现发展性。充分利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充分发挥“素质报告单”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2、抓好学校对教师本人的评价,通过听课、考评、问卷或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等多元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七、研究途径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途径

坚持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方针,初步建构“专业引领—教师实践—同步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采取“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路径,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呈现出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三个特点,因此,每位教师都是课题的实施者、促进者和研究者。根据课题组统一要求,此课题研究自20097月至201012月,历时一年半,具体分四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20097月~200910月)

1)学习课题和相关文件、文献,了解国内外课题研究动态。

2)调动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热情,提升对课题研究与实验价值的认识。

3)反复论证,征求教师的意见。

4)成立课题组织结构请专家指导,撰写课题研究设施方案,填报子课题申请表。

2、研究实施阶段(200911月~20106月)

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广泛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开展研究,逐步形成科研成果。

3)加强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

4)定期组织示范课研讨活动,展开研讨的实践成果。

5)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管理。

3、自我评价阶段(20107月~20108月,2个月)

1)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并形成研究成果。

2)通过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完善有效教学设施模式。

4、总结阶段(20109月~201012月)

1)完成各项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成果并加以推广。

3)完成研究报告,申请对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年多时间里,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我校已基本形成了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查阅资料——揭示课题——交流资料——走入文本——拓展延伸——实践活动”模式;数学学科“温故——启发——探究——练习——巩固”模式。

2、探索出我校有效备课模式

经过学习、探索和研究,我校逐步形成了有效备课模式: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大家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收集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共同探讨教学过程,做到“十二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目标、备教学重难点、备授课类型、备教学方法、备教学准备、备教学时间安排、备教学过程、备板书设计、备作业设计、写教学反思等,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教学论文”、“有效教学反思”、“有效教学案例”结集成册

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反思、案例。我们共收到近三百多篇,并将其分类汇编成册,供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年来,学校有两篇论文获市级奖,十二篇论文获县级奖,两篇论文分别在《中小学电教》和《行知研究》上发表。

(二)实践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及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加强了教师的师德建设。全校教师均能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牢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素养。

2、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全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编写教案、组织教学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自我反思等能力大幅度提高。陈蓉老师获得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县级一等奖,崔玉华、孙华、张巧云、张冬梅四位老师的自制教玩具在县级获奖,李玉兰老师应邀赴县继教中心进行观摩课教学,多位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县级获得较高的奖次,有二十二位老师获得了学区以上的综合性荣誉。

3、对全学区成功举行的两次教研课,展示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4青年教师的网络运用技能和搜集有关课程资源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都有上网查阅资料的习惯,制作课件已经成为他们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一年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今年的毕业考试成绩在全县比去年提升了一大步;五(3)班、六(3)班综合成绩在学区名列前茅;在全县开展的各项比赛中,有三十多名学生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两个班级获得了县优秀班集体称号。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一)主要问题

1一些教师还是没有完全走出旧教学框架的阴影,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一些陈旧的课堂意识、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与技能、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等等阴影,总是时不时地又走进课堂,干扰着课改实验的深入。

2、教师全员参与了课题研究,少部分教师因年龄较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有时影响课题的开展。

(二)今后设想

1、继续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大培训力度。

2、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尽可能把校园网普及到每位教师的家庭,让教师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3、把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推广,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